|
【挑战】挑战:反观建筑思想、教育与实践 - 建筑思想与挑战 |
【tiaozhan】2018-11-9发表: 挑战:反观建筑思想、教育与实践 - 建筑思想与挑战 “挑战:反观建筑思想、教育与实践”建筑论坛系列报道sessioni建筑思想与挑战architecturalthoughtsandchallenges-院长主题陈述-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院长朱 挑战:反观建筑思想、教育与实践 - 建筑思想与挑战来自挑战tiaozhan相关,仅限挑战tiaozhan观点以及网络浏览,佛山陶瓷网对挑战:反观建筑思想、教育与实践 - 建筑思想与挑战以及内容不做任何推荐。 挑战:反观建筑思想、教育与实践 - 建筑思想与挑战“挑战:反观建筑思想、教育与实践”建筑论坛 系列报道 session i> 建筑思想与挑战 architectural thoughts and challenges - 院长主题陈述 -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院长朱锫教授首先向现场来自各国的五十多位嘉宾表示欢迎,提出了“挑战:反观建筑思想、教育与实践”的论坛主题,旨在探讨当下境况,分享面对挑战的思考与应对。 此次论坛发生在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上:既是中央美术学院建校100周年,也是即将到来的包豪斯创立百年。全球的百年跌宕中,两所学校都以开放与兼容的教育理念,产生着耐人寻味的呼应。 朱锫分析当下整体时代背景:巨大的技术进步带来社会极速的发展和变化,未来似乎不再受到理性的精准控制。那么我们是否依然相信创造的力量能够带我们迈入理性的未来?全球化中,政治、地理空间碎裂,人们作为整体的愿望在各势力斗争中被消解。由此,朱锫指出了我们共同面临的“乌托邦幻灭“与”共同体崩解“的时代挑战。 建筑学层面上,相较于时代特征,我们的建造内核更新缓慢、运行效率不足、经典教育模型广泛受到冲击。针对这样一系列的挑战,朱锫提出了诸多议题。因而这次论坛也将分别侧重于建筑思想、建筑教育与建筑实践三个方面。 谈及中国,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们经历了超浓缩的现代化进程,突破了西方发展模版,前路未知。作为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的领导者,朱锫也站在学院立场上思考所面临的挑战:一是建筑在工程之外的文化意义受到功利社会的贬低。二是在东西方建筑教育亟待变革的情况下,央美建院难寻清晰的发展模版。 面对时代与学科的双重挑战,朱锫倡导建立一个健康良性的全球建筑教育生态——“共同体生态”,将具有多形态的、多孔隙的、弹性的、相互联结的、快速迭代的适应时代的新型结构。它将具备极高的生产力、极强的个体活力,包容丰富的思想、教育与实践多样性,并对全球社会生态释放出历史推动性的力量。在该生态的建立上,朱锫表示央美建筑学院愿作为积极的组织者与连接者,此次论坛便是迈出的第一步。 最后,朱锫再次表达对嘉宾的欢迎与对会议成果的期待。 - 主题论坛 - 上半场 - architectural thoughts and challenges 学术主持: 朱锫 -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院长,教授 zhu pei - dean, professor, school of architecture, cafa 特邀嘉宾: ■ 雷姆·库哈斯 - 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教授 rem koolhaas - professor, graduate school of design, harvard university ■ 矶崎新 - 著名建筑师 arata isozaki - chief architect, arata isozaki & associates ■ 莫森·莫斯塔法维 - 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院长 mohsen mostafavi - dean, graduate school of design, harvard university ■ 崔愷 -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 cui kai - academician of chinese academy of engineering, chief architect ■ 李翔宁 -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教授 li xiangning - professor, vice dean,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tongji university ■ 周榕 -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zhou rong - associate professor, school of architecture, tsinghua university ■ 邱志杰 - 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 qiu zhijie - dean, school of experimental art ,cafa “乡村是城市的未来” 雷姆·库哈斯 rem koolhaas 在过去的四年中,库哈斯将乡村作为其主要的推进项目。库哈斯团队发现瑞士的农村地区比较稳定,有较为一致的文化,但在经历二十年的发展之后,库哈斯发现了它内部存在的不稳定性,同时也发现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农村的发展取决于城市地区的发展,库哈斯不赞成我们现在仅关注城市而漠视农村的观点。他们希望通过对农村的认识,了解全球变暖以及全球其他问题如何影响到农村。由于技术的发展,一些无人地区与世界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库哈斯提出,数字化对于农业产生了非常巨大的影响。他们希望了解在中国农村发生的事情,中国农村地区人口的生活及农村如何进入21世纪。 我们知道,农村地区实际上是人们生产生活的理想地区,但是现在城市地区越来越多的成为人们好的生活聚集地。 库哈斯还强调,在21世纪,无论是政治还是思想对于农村都有影响和干预。各个国家对农村的关注农村的生活状态。 斯蒂芬·彼得曼 stephan petermann 斯蒂芬·彼得曼提出,他们在研究项目中比较了中国和美国同一时期的变化情况,两国之间有着许多的共同点,如公路和贫困人口变化以及自然资源的利用。但两国的农村贫困水平不一。 中国由于政权起源于农村,故政府非常关注农村情况。我们可以看到,总体而言中国的基建互联性密度非常高,但到达农村地区的基建网络相对而言较少。中国在很多土地保留项目上,以及农村地区的新能源和旅游业发展上都有长足进步。 斯蒂芬·彼得曼进一步强调了农村地区电商的蓬勃发展,使得农村地区取得经济和技术方面的进步。通过对中国农村新发展的关注,有助于我们预测全球未来的发展。 “建筑≠architecture” 矶崎新 arata isozaki 矶崎新提出了“建筑≠architecture”的观点。 英文单词architecture最早来自两千年前拉丁语的语境,涵盖了非常广泛的内容。但是翻译成汉字“建筑”以后,原本的语境发生了变化。矶崎新认为,现有的汉字词汇中,还没有完全能与architecture一词的含义相符合的词汇。 1940年哈佛大学的一次演讲中,首次提出了“space,time,architecture”这三个单词,但这三个词在汉字文化圈都没有非常直接的翻译。之后,日本学者希望能将这三个单词翻译出来,于是用了“空间、时间、建筑”这三个词。 矶崎新在学生时代便存有疑问,这三个词的汉字翻译是否真正能够反映原有的语境。在东方文化的语境中,“时”和“空”这两个概念是一直存在的,且作为两个互相交融的元素出现,同时任何事物都有两个面。但当我们将time和space译成汉字时,给原有的汉字后面加上了“间”,把事物之间的距离加了进去。如果将这样的翻译反译为英文,“间”在西方语境中又面临找不到合适翻译的窘境。 西方语境中的“architecture”一词背后有着广阔的意义,与汉语中的“建筑”一词还是有所区别。他通过三张图片,指出建筑师从如赖特一般用纸笔像艺术家那样绘画、到如福斯特工作室像工程师一般使用电脑制图的转变,亦或者像是白宫战略室。在西方语境中,这三个场景都是在进行architecture的工作,人们的职业也都是architect。但是汉字中的“建筑”或“建筑师”这样的词汇是否能概况全部的三张图片,矶崎新对此抱有疑问。 矶崎新提出,今天在座的来自国内外的各位老师,都是在各自思想的范畴下在思考architecture。他希望通过今天的发言,抛出architecture在东西方语境中差异这个问题,引起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在教育与实践之间” 莫森·莫斯塔法维 mohsen mostafavi 莫森认为理论和实践是艺术学院办学经常要面临的问题。这里的实践并非指专业的学习者,而是真正的建筑从业者面临的问题,他们代表着学院与世界的沟通。今天学院里所做的研究和调查事实上与现实并没有直接的联系,这十年中,学院里也有越来越多的学生想要了解他们的工作会对于现实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与世界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莫森研究中的另一个重要关注点在于学术与实践的关系。他关注现在学院所扮演的角色是什么、学院如何进行研究、并如何推广研究得到的知识,因为学院的知识能够更好地促进当代的建筑实践。在城市化进程巨大的影响力之下,传统的大楼被大加改造,从而满足人们对于全新形式居住空间的需求。莫森认为学院应当更好地去了解这样的变动,因为世界在全球化进程中,当代很多公司需要去重新设计我们的城市和居住空间。当人们想要促进当代艺术实践的时候,人们会使用不同的方法来充分了解以及调查城市化的进程是什么样子,以及它们的影响是什么。 对于城市中的基础设施,莫森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思考其发明与创新。对于环境问题,哈佛正在与各个基金会想办法解决环境问题对于可持续发展造成的影响,及如何通过学术层面解决区域性的危机和问题。 通过与学生们做的大量研究,莫森认为学院可以生成相关文献及调查结果,然后将其反哺到真实的问题中去,这样同时也可以帮助本地进行城市化发展的规划,为城市注入现代化思想。要想实现这一点,决不能仅凭学界与实践的沟通,更多时候需要让学界来重新组织并展示自己相关的研究。哈佛也正在进行着这样的活动,比如相关文献的公布、出版,包括针对出版物的演讲等。因为研究的话题和问题都非常明确,所以他认为这样的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向意义。莫森认为人们要做的不仅是如何搜集信息,更重要的是去考虑如何高效地传播建筑知识:媒体、书籍、照片等都是很好的方法,他们以一种媒介的方式进行建筑研究。 哈佛在过去的6年中对亚洲很多地方都进行了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边境城市、留守儿童、农村城市化的问题。哈佛通过不断尝试发问、不断从建筑角度去思考当下的农村环境、同时与学术界各领域进行合作来更好地履行自己作为学院的社会责任。 圆桌发言 崔愷、周榕、李翔宁、邱志杰 [ 崔愷 ] 建筑师不再扮演仅仅是提供技术服务的角色,很多时候也需要参与到决策和思想的交流中去,崔愷认为在今天中国的城市转型当中,思想、价值观变得很重要,甚至这样的一种价值观的讨论可能会引起我们对城市、社会的思考。 [ 李翔宁 ] 李翔宁指出在经历了二十世纪世界的剧烈变革之后,当代的建筑理论圈似乎显得沉寂。似乎再难找到曾经那种正面的、富有建设性的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张力。 在当代中国建筑实践表面的繁荣之下,掩盖着一个让人思之害怕的事实:我们还在不断接受西方建筑的启蒙。 理论家们提倡建筑回到“基本问题”:结构、材料,乃至建构,并提倡一种“真实性”,无论是材料的真实性,还是文脉、建造工艺的真实性。事实上,今天一种并不真实存在的“地域性真实”,其实只是为有趣的形式找的一种理由。李翔宁认为这同样适用于所谓的“建构性真实”。 与西方被当代政治正确所裹挟、建筑圈只能讨论公平、正义、可持续性的境况相类似,当代中国建筑的学术圈被一种来自西方的过去的价值观所裹挟,这似乎已经成为了另一种政治正确,似乎讨论空间形式是不道德的、可耻的。 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从什么时候起,空间和形式已经不再作为建筑的基本问题而被我们的建筑理论放逐了呢?我们整个人类正在失去欣赏、设计、建造打动人心的空间形式的能力,这大抵就是当代建筑理论和实践所面临的最大挑战。 [ 周榕 ] 首先周榕提出了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是人类知识的结构性困境,即原有的人类文明在碳基世界建立起来的体系。而我们现在的问题是,当今世界中,知识的碎片化不能使这种体系结构化。硅基世界的技术工程师有能力创造一个世界,但是没有能力为我们提供一个世界观,这是最为严峻的问题。 接着周榕指出了建筑思维的结构性闲置的现状。现代建筑思维的本体特征就是乌托邦思维。在碳基世界中,由于既有的世界规则和世界观的严重限制,建筑师创造世界与世界观的能力都被严重闲置了,并且往往只能停留在纸面上。 最后周榕提出了运用广义架构思维打造知识跨基新结构的期望。他指出面对一个全新的数字乌托邦,建筑师传统的在碳基世界的建构思维必须要被扩展到更广义的维度。有关未来世界的知识必然是跨基存在的。物质空间的建筑师,如何能够转向碳基世界的知识建筑师和愿景建筑师,这个是对我们最大的一个挑战。 周榕在最后倡导大家:只有真正的建筑师,才不害怕不确定性的未来。所以只有创造才可能导致未来,预言未来的最好方式就是创造未来。 [ 邱志杰 ] 邱志杰称,他有在每次布展时为自己的展厅做一个地图的习惯,并把所有的照片进行自我的策划。他认为所有信息都可通过“地图”的形式表现出来,有建筑地图、地形图、情感地图、医药地图、记忆地图、动物地图、植物地图、旅行中的地图(可以是虚构的旅行、乌托邦旅行)、革命的历程、不平等的循环、人的身体上的地图等等,因此很多人请他给他们画地图。 邱志杰指出画地图最有趣之处是构建了一种连接。整个世界被混为一谈,如同一块镶嵌画。 邱院长强调我们曾经每个人都拥有一张地图,这张地图是由天地人组成的。今天我们越来越多在使用地图、谷歌地图,但是失去了自己画一张地图的能力,对他来说,画地图是一种我们需要不断地去重新构建的能力,甚至于把世界加以简化,以及通过简化世界让世界互相连接起来,这也承接了刚才周榕老师说的世界碎片化的话题。 邱志杰认为,画地图就是把空间命名为场所,就是理解场所的过程,画地图是一种构造的方式,是搭建关系的方式。他强调无论是和矶崎新先生谈论亚洲,还是和库哈斯先生谈论总体艺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正在渐渐以一种画地为牢的身份想象。建筑师、画家需要上岗证,但曾经谁都有可能成为思考者、教育者、建筑者,谁都有可能画一张他自己的地图,而我们正要重新建构那样的时刻。 圆桌讨论 雷姆·库哈斯、矶崎新、莫森·莫斯塔法维、崔愷、周榕、李翔宁、邱志洁 雷姆·库哈斯: 我看到你们非常严肃的态度和自由的精神,在为下一代制造去一个自由的环境,你们有非常精美的技术去创造、去启迪后一代,好像世界的区分已经不存在了,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时代。 矶崎新: 我看到中国的建筑思想变革,各位采取了一个非常综合的思想,尤其是建筑领域的改变。有一些事情会彻底地重新建筑、重新组织,这种改变就是建筑,如果全世界有什么事情会重新改变,我觉得就是建筑领域,建筑包含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今天的对话是关于建筑方面的思想,其实我觉得在世界上所有地方发生的对话都是建筑思潮。 莫森·莫斯塔法维: 接着矶崎新的讲话,当矶崎新展示那三张图片的时候,我看到了不同的分类,但在今天我们看到的情景中,这种分别就没有那么明显,我认为一些事情有的时候没有明显的类别。 第二点,矶崎新说了建筑和建筑师的角色和重要意义,如今我们面临的情形是,真正在现实生活中建筑师意味着什么?我觉得建筑师可能有多个角度的意义,有的时候需要深度地理解材料,有的时候需要去处理不同的社会场景和情形。 我们刚刚也听了李翔宁教授的发言,开心地看到当今的中国人在研究正在发生的事情是什么,并且我们看到在中国有各种各样的讨论,对于中央美院这样的机构,我们的角色不只是要去提供具体的知识,还要去提供一些思维的讨论,这是我认为今天会议重要的地方。 我想听听矶崎新先生的看法和李教授的看法。 矶崎新: 比如印度与伊朗,我们看到他们有非常浓厚的历史,他们的文化是在西方文化和中国东方文化之间存在的一个文化,我看到了一种中间性的存在,可能是在世界地图上存在的一种中间地带。一些非常全新的事情,可能就会发生在中间地带。 李翔宁: 对于莫森先生的问题,我们在同济大学认为,中国可以从日本的一些现代发展进程中取经,在我们的发展过程中可以借鉴这些知识,这也是我们正在进行的合作。 上一页12下一页 本文导航建筑思想与挑战 建筑思想与挑战 (【tiaozhan】更新:2018/11/9 8:24:49)
|